向自由與榮耀的人生致敬
跟陳邁先生逐漸熟捻起來,大約是2007年,那時在吳光庭老師的領導下,以國立台灣博物館為基地,進行了的「台灣經典建築圖說徵集計畫」,迄今台博館已收藏超過11萬筆圖說等資料。陳先生的爽朗與熱情,感染了參與計畫的每一位工作人員,他除了翻箱倒櫃地尋找他自己的舊圖,接受長時間的採訪和錄影,貢獻了年輕時在美國和李祖原先生等人一起設計的、1970年大阪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最早設計圖外,還指引了許多得如何思考這些早已為人遺忘往事的方向。這與1995年起數年間,我因參與建築師雜誌編務時,與陳先生有較多接觸時,留下的印象是相續的。當時陳先生再度擔任雜誌社社長,努力撐起一隅藍天,讓包括擔任主編的丁榮生及我們幾位編輯委員,有著不受混亂俗務干擾的獨立編輯空間。我今天能夠在建築雜誌編輯以及建築出版和策展上有些突破和成就,應該歸功於陳先生在我剛出道、不諳世事時的包容、鼓勵和保護。
陳先生總是維持一種平衡,其間的優雅而從容,已成為傳頌後世的典範;凡與陳先生接觸過的人,莫不能感受到其平和帶來的自由。我猜想,這個平衡首先來自陳先生的能代人著想,再大的壓力和不公平施加在他身上,他都能從對方的難處來思考。而陳先生的實事求是,來自其天性般的淡泊名利,從而能客觀論世,這特質貫穿在他的自傳《習築憶往》的筆調裡,讓人讀來如親見其人,雖然書中載記的是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驚滔駭浪。平等對待每個人,也是這個平衡裡的一個要素:跟陳先生說話,從不感覺處在仰視的角度,縱使我們是後輩之姿,縱使有求於他。陳先生總懷抱著夢想,他的夢想不是關注自身,而是滋養了許多人;陳先生所做的,就是讓夢想自然而然地在我們之間成長,並擴展成我們渴望的自由和榮耀。